资阳雁江蜜柑品牌销量翻倍 特色农业助3万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

资阳新闻网 阅读:13 2025-05-06 10:05:29 评论:0

  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的丰裕镇,清晨的柑橘林间弥漫着清新的果香,果农们背着竹篓穿梭于枝叶间,熟练地采摘着金黄的蜜柑。这些果实并非普通的柑橘,而是当地主推的早熟蜜柑新品种“雁媛”,每斤售价高达10至15元,成为农户增收的“黄金果”。2023年,雁江区柑橘种植面积已达27万亩,年产量46万吨,不仅是长江中上游更大的早熟蜜柑产销基地,更以品牌化战略推动销量翻倍,带动3万农户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特色农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。

  标准化种植:从“靠天吃饭”到技术驱动的转型

  雁江蜜柑的崛起,首先归功于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建立。当地创新制定的《雁江蜜柑(雁媛)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》,是全国首个针对该品种的专项技术标准,从土壤管理到病虫害防治,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科学流程。以跃达家庭农场为例,通过采用标准化技术,其“雁媛”品种的糖度稳定在12%以上,果径达标率提升至90%,市场溢价能力显著增强。这种“工业化思维”的农业管理,让传统种植告别粗放模式,亩均效益提高约30%,相当于每户果农多收获两亩地的利润。

  品牌化战略: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释放

  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,雁江蜜柑的品牌化路径具有典型意义。当地 *** 以“雁媛”商标为核心,通过统一包装设计、溯源系统建设和电商平台推广,将区域特产转化为全国性品牌。例如,2023年“双十一”期间,贴有地理标志防伪标签的蜜柑线上销量同比增长210%,客单价较普通柑橘高出3倍。这种品牌溢价直接反馈到农户端:参与合作社统一销售的果农,每公斤收入比散卖高出1.2元,按户均年产8吨计算,仅此一项年增收近万元。

  产业链延伸:从鲜果销售到“接二连三”的增值模式

  雁江区的实践不仅停留在种植环节。当地引入果汁加工企业,将次级果加工成浓缩汁,使原料利用率从60%提升至95%;同时开发柑橘精油、果酱等衍生品,构建起“鲜果+加工+文旅”的立体产业网。丰裕镇部分农户将果园改造成采摘体验基地,结合农家乐经营,使农业收入占比从100%降至60%,而旅游收入填补了剩余40%。这种多元收益结构,如同为农户收入系上了“安全带”,即便遭遇鲜果价格波动,整体收益仍保持稳定。

  政策协同:党组织引领下的多方联动机制

  借鉴龙口镇“党组织+协会+企业+农户”模式,雁江区通过政策组合拳降低农户风险。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,用于新品种研发补贴;农商行推出“蜜柑贷”,利率较普通贷款低1.5个百分点;更关键的是,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产销联盟,统一对接永辉超市等大型渠道,解决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。数据显示,加 *** 盟的农户,其销售成本下降18%,而履约率提高至92%,这种组织化程度提升,被当地称为“小生产”融入“大流通”的密钥。

  数据印证:特色农业的乘数效应

  对比传统作物,雁江蜜柑的经济效益呈现几何级差异。以种植5亩的典型农户为例:种植水稻年收入约1.5万元,扣除成本后净利不足8000元;而改种“雁媛”蜜柑后,毛收入可达25万元,净利超12万元,增收幅度达15倍。宏观层面,柑橘产业已占雁江区农业总产值34%,带动物流、包装等上下游产业新增就业1.2万人。这种特色农业的“榕树效应”——即一个核心产业衍生出多重分支收益,正重塑地方经济生态。

  站在雁江区连片的柑橘基地前,可见现代化分选线将果实按糖度、色泽自动分级,冷链车整装待发。这幅场景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:当农产品从“土特产”升级为“品牌商品”,从单一生产扩展为全产业链运营,其带来的已不仅是农户账面的数字变化,更是整个乡村经济系统的质变。正如一位合作社负责人所言:“现在种柑橘就像经营微型工厂,每颗果子都带着身份证走向市场。”这种从“论斤卖”到“论品牌卖”的跨越,或许正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资阳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