沱江资阳段水质连续三年保持优级 生态修复工程获省级示范称号

资阳新闻网 阅读:14 2025-05-06 10:55:58 评论:0

  沱江,这条蜿蜒712公里的长江支流,滋养着川渝大地的同时,也曾因生态脆弱与工业压力陷入水质困境。然而近期一份监测报告显示,沱江干流资阳段水质已连续三年稳定保持优级标准,其生态修复工程更被授予"省级示范"称号。这一成果背后,是跨区域协同治理与技术创新交织的治水实践。

  从"未达标"到"优级"的跨越式转变

  2019年前后,沱江资阳段水质仍未能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,监测断面达标率仅为31.25%。流域内6.1%的森林覆盖率与千余座工厂的排放压力,让这段86.5公里的河道如同超负荷运转的"生态过滤器"。但通过"五大行动"系统治理,资阳创新采用"行政河长+技术河长"双轨模式——前者负责政策协调,后者专注科学施策,形成决策与技术的"双螺旋结构"。至2024年第三季度,水质优级断面比例提升至92%,相当于将过去只能满足农业灌溉的水体,净化至可直接接触的游泳级标准。

  流域共治:打破行政区划的生态结界

  雁江区与简阳、乐至等地建立的联席会议制度,构建起上下游补偿机制。这种联动如同为流域装上"联合巡航系统",当简阳段发现污染苗头,雁江的技术团队可立即启动溯源分析。更关键的是省级层面的统筹,成都、德阳等6市在省人大代表张谊等专家推动下,形成污染联控"作战地图"。数据显示,跨市协作使工业污染贡献率下降至12%,远低于农业面源污染的58%。

  技术创新:给河流装上"智能肾脏"

  在农业污染治理中,"生态沟渠+"模式展现出惊人效果。这些布满水生植物的沟壑 *** ,如同分布式的生物净化器,能截留70%的氮磷污染物。配合无人机巡河与物联网水质监测,形成从毫米级沟渠到千米级河道的立体监控网。特别在丰水期,系统可自动预警面源污染风险,其响应速度比传统人工监测提升5倍。

  生态红利:从水质改善到经济增值

  水质提升带来连锁反应,沱江资阳段沿岸生态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3%,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种重现监测记录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生态修复工程创造的"绿色岗位"已吸纳1200名转型渔民,他们经过培训成为专业护河员,实现"捕鱼人"到"护鱼人"的身份蜕变。这种将环境治理与民生改善捆绑的模式,正是其获得省级示范称号的核心竞争力。

 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沱江治理案例证明:流域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命题,更是社会治理的精密工程。当各市州打破"各自为政"的惯性,当科技创新与传统智慧结合,曾经脆弱的河流也能重获新生。正如监测人员所说:“现在取一瓶沱江水,能看见倒映的云彩,也能看见人类与自然和解的诚意。”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资阳新闻网